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近日,国家语委公布了经过八年历练的、由多位学术泰斗“研制”出来的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(征求意见稿)(下称汉字表)。

八年时间,一个孩子完成从小学(六年制)到初二课程的时间,如此大的时间跨度,泰斗们可谓用心良苦。但这八年时间“研制”出来的重大“学术成果”,反响几何?民众有何意见?

通过最近网上的热议不难看出,大家对这个泰斗们呕心沥血、苦心孤诣“研制”出来的汉字表,并不买账。

反对的声音主要针对汉字表中的一个出乎意料、别出心裁的“新意”,给我们使用了几十年的44个汉字“整形”。

试举例说明:

“琴”字左上角“王”的末笔由“横”变“提”;“衾”“汆”等字下部末笔“捺”变“点”;“唇”“蜃”等字的“厂”字头由半包围结构变为上下结构,“亲”“杂”“杀”等字下部的“竖钩”变“竖”,末笔由“点”变“捺”……

也许是泰斗们认为这44个字的外形实在是有碍观瞻、“审丑疲劳”,因此下手将之“整形”,然而却惹来一片反对之声,更有网友讥之为“穷折腾”,如此举动可谓“曲高和寡”。

新华社更是发表评论《汉字“整形”需慎行》,文章指出:“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。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,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,无须修改;反之,那些容易让人产生歧义,或者书写不方便的汉字就要修改。综观此次‘整形’的44个汉字,绝大部分都具有通行度高、易于识别的特点,何必改头换面呢?”

“而且,有些字在‘整形’后出现了不规律、不统一的现象,给应用徒添麻烦。例如‘刹’和‘铩’字中的‘杀’字写法本来相同,在修改后写法却不一致了。这说明,此次修改在字的选择上并不成熟。”

[subtitle=]

新华社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,代表了官媒对此反潮流之举动的声讨;如此评论也格外地深入人心,各大网站纷纷转载,新华社在此事的态度上与民众的意见高度统一。

目前中国大陆地区使用的简体字,是在1956年1月28日《汉字简化方案》公布后在全国推行的。

中国大陆还曾推行汉字“二简方案”,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,《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》的草案随即公布。1986年国务院废止“二简方案”。

同年,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成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(国家语委),重新发布《简化字总表》,而且和文化部、教育部同时发表《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》,一致表示: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,以利应用。至此,中国大陆汉字简化运动暂告一段落。(简体字推行部分资料来自网络,有删节。)

由此观之,从“以利应用”的角度考虑,此次汉字“整形”确是画蛇添足,多此一举。

泰斗们在汉字表遭来众多非议之时,“挺身而出”,给出了这44个汉字“整形”的“合理”解释,语曰:“此次调整汉字写法的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字笔形变异的一致。此次字形调整共有尊重汉字结构、考虑宋体风格、遵循统一规则、严格控制特例四个总原则。”

“在总原则的指导下,此次调整中制定了‘横’变‘提’、‘竖’变‘撇’、‘捺’变‘点’、‘竖弯钩’变‘竖提’和‘竖钩’、‘横折钩’去钩五类笔形规则。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,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,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、系统性。”

如此“遵循统一规则”并按照“字理”的“整形”,并未看出所谓的“规律性”“统一性”,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。

至于推出如此雷人的汉字“整形”方案的深层原因,大可套用网络上的流行语:“泰斗们改的不是文字,是寂寞”。因为不出此“新意”,难以引来万众瞩目,泰斗们长期忍受巨大寂寞,情何以堪!

若以此理由观之,此次荒谬的文字“整形”,引来民众的关注甚至谩骂,已经达到了泰斗们期待的效果。

总之,白天不懂夜的黑,下里巴人的“俗不可耐”不懂阳春白雪的高雅品味。(注:《阳春白雪》《下里巴人》为中国古代楚国的歌曲,要考证出处者,可查《文选》,这里为作者刻意误用。)

话题:



0

推荐

耿铭钟

耿铭钟

15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财新编辑,码字的,想说的多,但很懒

文章